029-88880006
首页>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立即购买
下载
师德哲学的尊贵邀请——好教师、好校长和教育家的内在觉悟与外在魅力
  • 作者:谢春风
  • 书号:
  • 定价:¥32.80元
  • 字数:198千字
  • 印次:
  • 开本:16k
  •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 ISBN:978-7-5166-2607-8
  • 包装:平装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探讨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育如何回归本质,师德如何影响学子的书。它以当今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为背景,以国内外大量名师名家的教育实例为内容,叩问师德的本质,探寻教育的出路。


作者介绍

  谢春风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兼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学博士。出版专著《儿童学习分化问题的研究与干预》,主持的课题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第五届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三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8月获得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IPPA)颁发的“优秀学术成就奖”。


目 录精彩样章

择路——叩问师德

一、回望校园//003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不出真正的大师//003

学校究竟应该是什么样//010

二、初见远方//013

师德是为了维护教师的职业形象吗//013

面对道德教育挑战:教师准备好了吗//027

【锦囊】

好教师的四个定位//036

 

启程——师德意蕴

一、轻装简行//041

关注教师和班主任的幸福感//041

教师要多反思自己的教育言行//046

二、始于足下//049

理解师德,敬畏师德//049

坚守从教底线是崇高师德的根基//057

教师的职业道德优势很明显//059

【锦囊】

优秀教学的三大特点//066

 

追寻——明道于心

一、与大师对话//069

顾明远教授的教育箴言与师德哲学//069

卓越教学策略的背后//077

优秀教育者的特征//080

大家风范与完美细节//085

二、从剑桥大学到北京四中,边走边聊教育之道//088

在剑桥大学拜谒孔圣人//088

牛津大学的灵魂//091

是离经叛道,还是改革创新//094

道之元在至善//099

【锦囊】

因材施教 德能并重//106

 

跋涉——立德于行

一、感受教育魅力//111

为生命涂上爱的底色//111

像孔子那样思考育人//116

从饿死的梭鱼到腾飞的雄鹰//120

经历、经验、经典//122

从最好的过去中学习//127

二、欣赏师德之美//131

悄悄话传递师之爱//131

圣人就在身旁//134

校长的道德领导力//137

把青舂还给学生//139

把自己带向最好的未来//142

三、这一场师德之旅,与你阅尽最美风光//144

师德在孩子们的眼睛里//144

舒展生命的链条//149

让花朵自由呼吸 //153

教师如此美好而崇高//155

至诚则精,至精则美//157

【锦囊】

优秀校长培养计划//159

 

驻足——道德赋能

一、师德之旅中的柳暗花明 //163

道德赋能视角下的师德特质//163

德不孤,必有邻//168

不同的教育,一样的师德//174

二、留恋,只为美德的力量//180

班主任的灵性品质 //180

美德在我心//187

真情与理性成就了崇高//195

【锦囊】

青少年道德赋能行动研究框架//198

 

登高——止于至善

一、无限风光在险峰//207

师德源自尊重//207

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212

二、云深归处,师德哲学的自我升华//215

从绝对富裕走向相对崇高//215

崇高师德是杰出教育者最好的自我礼赞//221

【锦囊】

多元化的德育网络构建//228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不出真正的大师

  教育应该为不同的儿童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这就是我经常说的,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观察、研究每一个学生,发现他的特点和特长,因材施教。

——顾明远

  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教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曾经发问:“为什么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明到了明朝中期就陨落了?为什么如此灿烂的古代科技文明没有成就一个强盛的近代中国?”这就是萦绕中国人心头许久的“李约瑟之谜”。当“李约瑟之谜”尚未得到很好解答之际,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不无忧虑地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不出真正的大师?”这成为萦绕在中国教育者心头的另一个谜团——“钱学森之问”。

  面对“李约瑟之谜”和“钱学森之问”,教育工作者们的内心十分纠结。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就曾说:“培养拔尖人才的关键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问题。拔尖人才一定是能够长期坚守在一个领域中并不断进取的人,不为名利所动,不受世俗影响,不轻易动摇自己的信念、信仰和价值追求。”

  要恰当地解答“李约瑟之谜”和“钱学森之问”,我们必须进一步追问: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师?学校里正发生着什么?已经培养出了什么样的人?学校教育究竟怎么评价?我们的官员、学者、校长、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都为学校做了什么?而要回答好上述追问,并不容易。

回望我们的校园,“应试教育”作为一项基本教育制度,依然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我们的许多儿童青少年、教师和学生家长心头依然笼罩着“应试教育”带来的困扰,而这个魅影至今挥之不去。每个有教育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都在思考如何破除“应试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禁锢,以及如何减少对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威胁。

  “目前,一些畸形考试正消解着孩子们的创新精神,而过度关注考试是滞碍我国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刘长铭作为著名校长说出这样的感受,表明他很清醒地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内心对于这样的现状也很痛苦和无奈。

  当前,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作为一名校长或老师,如果在应试、升学率方面拿不出所谓漂亮的考试成绩,其生存、发展会很艰难。出现这样的状况,不能埋怨校长、教师,更不能埋怨孩子。“应试教育”产生的根源在于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环境氛围和教育体制,特别是教育评价标准和机制。以应试、升学率为核心价值的教育制度会导致诸多教育隐患。

  然而在我国不少地区,甚至在一些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竟然还一直存在着这样落后、愚昧,脱离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和行为:某区县中考率、高考率和统考率排名靠后的部分中小学校长,在行政部门召开的全体校长会议期间,要坐为其特别设置的“红椅子”或其他颜色的椅子,以示区别,并接受批评和惩罚。这些校领导必须承诺,限期改正应试教育战绩不佳的错误。而坐“红椅子”的校长们个个面露青色,尴尬无比。这些自尊心被严重伤害的校长们,只能把自己的尴尬和“怒火”转移到教师身上,继而掀起轰轰烈烈的“应试教育”运动。教师们在疲惫不堪、身心俱损的情况下,继续把“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移,把改善升学率的任务转嫁到自己的学生身上。层层压力之下,我们的众多学生终于成为了考试的机器和分数的奴隶。“李约瑟之谜”也好,“钱学森之问”也罢,早已经与日日夜夜应战考试的学生无关了。

  当一些孩子因不堪承受学习和考试极度压力而选择轻生的时候,社会往往会痛心一下,发岀几声呐喊。但等某个悲剧性教育事件被社会淡忘之后,一切又恢复到从前,“应试教育”依然扎扎实实。究竟是孩子岀了问题,还是成人自身岀了问题?是教育自身岀了问题,还是社会岀了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破除“应试教育”魔咒对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束缚?答案其实很清晰。

  在勇敢抛弃“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模式和所谓既得教育利益,大胆创造素质教育的美丽时空的努力中,山东省教育厅已为全国树立了榜样。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发挥教育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山东省教育厅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率先破除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对中考和高考制度进行锐意改革。从2008年秋季开学起,初一年级学生实行学业考试,2010年启动新的高中招生制度,即以初中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据录取新生取代单纯以中考成绩为依据录取新生;将普通高中特别是优质高中招生指标的半数以上分配到初中学校,同时继续推行多种方式录取新生。把过去中考只看一次性成绩变成对初中三年成绩的评价;把过去的学业成绩考核为主变成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的考核,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各中小学校、班级不允许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允许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不以考试成绩给教师排名次,把老师从竞争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在此基础上,规范学生作业量和学习时间,减少重复性的知识训练,增加实践性、自主性的学习内容,“一加一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制止各地对高考升学率的恶性竞争,山东省教育厅规定,每年高考后,省招考机构不得将考生个人成绩提供给各市地县教育部门和新闻媒体,禁止有关中高考录取数量的考核、奖励与公布,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各地存在的炒作升学率的问题,学校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干教育了。山东省还在探索高考报名社会化改革,让高考升学率与高中教育脱钩,有关措施正在研究制定之中。山东省的做法虽不完美但选择正确,赢得了广大师生的拥护和支持。

  确立教育的正确“价值导向”,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新标准、新机制,把广大校长、师生、家长从片面追求“应试教育”的牢笼里解放出来

  当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重心已经或正在经历“知识-能力-价值”的转变时,我们一些地方和学校却依然陷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恶性循环之中,一些名校炒作所谓状元、高升学率的现象屡禁不止,师生身心负担沉重,学校和家庭苦不堪言!价值导向不清,教育实践必将南辕北辙。当下的急迫问题是,确立教育的“价值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中小学教育特点进行有效结合,使其真正成为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共同价值基础。

  变革必须从关键部门开始。各省中招、高招机构均不得将考生个体成绩、整体情况提供给各市地县教育部门和新闻媒体,禁止有关中、高考录取数量的考核、奖励与公布,这将从根本上解决炒作升学率的顽疾。以包容、信任、公平、激励的标尺衡量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才能为有效解答“李约瑟谜”和“钱学森之问”创设宽松的社会氛围。切实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鼓励校长、教师把主要兴趣和精力放在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与研究性学习上,致力于对青少年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美德培养和创新精神孕育上。必须创新教育质量督导评价标准与机制,建立独立、科学、权威、公平、激励性的国家和区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对中小学的综合教育评估,是当务之急!我们也可以适度参与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考试,其考试结果值得参考,但切忌跟风、盲目追随,炫耀所谓成绩,防止失去教育理性和评价自主性的崇洋媚外行为。我们应积极借鉴PISA的评价思想和方法,尽快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理性对待名校办分校问题,预防因名校办分校泛滥所造成的潜在教育风险,努力让更多普通学校有机会沐浴灿烂的教育阳光,分享教育成功的荣耀

  应充分肯定一些名校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所做岀的艰苦努力和积极贡献,但不要把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寄托并简单“转嫁”到少数名校的盲目扩张上。中国教育公平的岀路,绝不是少数名校规模的非理性扩张!因为,公立中小学名校的盲目扩张和“巨无霸”学校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不仅严重影响名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会挤压其他普通学校健康成长的合理空间。这种非理性教育扩张运动,不仅加剧教育的同质化倾向,也会造成急功近利心态的泛滥,从根本上破坏我国创新人才成长的氛围。“超级中学”的不断岀现,还会加剧教育不公,不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同时,需警惕因盲目“撤点并校”所导致的学校数目锐减、区域文化生态贫瘠问题,认真研究“巨型学校”大量涌现所带来的新问题,有效化解潜在风险,使师生、学校管理者和社会共享安全、有序的教育氛围。学校是教育的摇篮。学校的大量消失不仅意味着教育资源的严重流失,也意味着社会文化生态的恶化。我们应慎重对待学校大面积消失的深层次问题,防止出现“文化沙漠”现象。同时,作为学校大面积消失的副产品——“巨型学校”,不仅自身运营存在潜在风险,也会给众多“弱小”学校以巨大压力。应倡导“小而精”策略,防止“高、大、全”倾向,对大型学校进行规模控制,对巨型学校规模逐步进行削减。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规模化”“跨越式”“集团式”发展不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本义。

  升华教育境界,把握教育大势,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教育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

  教育实践活动气氛热烈,场面宏大,现实感强。这些是必要的,但满足于活动组织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教材、课堂文化等层面有序推进,处理好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的关系。这个层面因其专业性很强,需要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地对待。可持续教学模式、可持续教学能力,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进一步关注理论学习、问题研究及实践反思,多省思和感悟,善于用理性思维领悟和升华教教学行为;把对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升华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这是一种教育超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战略主题之一,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必需的,它将会成为全社会普遍需要且必须推行的教育。对于教育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些先进的理念,常常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广为接受。可持续发展教育早做比晚做好,积极做比被动做好。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尊重价值为核心,关注科学知识、学习能力、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统一,努力把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相和谐,是新的教育模式,是教师取得专业成功、体验教育幸福的新平台。瑞典已把可持续发展教育放在国家教育意志层面来落实,我国应尽快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体系。

  可持续发展必将成为今后重要的价值观念,教育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源于深刻的社会危机感和责任感的积极教育行动,是教育创新的主题,也是解答“李约瑟之谜”和“钱学森之问”的金钥匙。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官方微博

029-88880006029-88880006
企业邮箱zhongzhiwenhua@zhongzhibook.com
029-888800062355735733